元代大臣史弼,在《景行录》中说到:“不自重者取辱,不自畏者招祸;不自满者受益,不自是者博闻。”这话,简直就是成年人的生存之道。毕竟,谁的生活都不容易。守住本心才能更好地掌握生活。不自重者取辱明代著作《薛方山纪述》中有云:“人不自重,斯召侮矣。”我们之所以遭受侮辱,恰恰是由于自己的言行不够庄重。《万历野获篇》中有个小故事,就印证了这个道理:名流贾实斋有个坏毛病:喜欢做对子捉弄人。一日雪后,他披起貂裘出门散步。正巧,有个姓倪的孩子穿着木屐走过。这孩子出过天花,留下了一脸麻子,贾实斋见了,便叫住那孩子说:“我用对对子考校你的学问。”他清清嗓子,出了上联:“钉靴踏地泥麻子!”贾实斋以“泥”字暗指对方姓氏,还嘲讽人家是个麻子。谁知那小孩听了也不恼,淡定对答:“皮袄披身假畜生。”路人哄堂大笑。贾实斋羞愧难当,可也只能硬着头皮说:“对得好!”抬高自己不该靠羞辱他人,那只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。想要获得他人的尊重,自己先要做到言行庄重。否则,即便前一秒还高高在上,下一秒也很可能里子、面子尽失。晏子出使楚国时,楚王取笑他身材矮小,特地开了个矮小的门洞给他。晏子说:“又不是出使狗国,为什么要钻狗洞?”楚王只得从大门迎接晏子。进门后,楚王又倨傲地说:“齐国没人了吗?怎么派来个矮子?”晏子一笑:“因为我最无能,只能来这里。”楚王只好安排酒宴招待。又有人押小偷上殿,称是齐国人,楚王趁机道:“齐国人善于偷窃吗?”晏子面露疑惑:“怎么齐国人在齐国并不偷窃,到楚国就学坏了呢?”楚王尴尬不已,终于停止了自讨没趣的行为。人受辱时常常以为是技不如人,可实则不过是缺乏自重。言行庄重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定力。英国哲学家洛克曾说:“一种天性的粗鲁,使得一个人对他人没有礼貌。”无论何时,口出恶言都会失了身份地位,让人嘲笑不自重的同时,自然丢失了尊重。不自畏者招祸明代方孝孺有言:“凡善怕者,必身有所正,言有所规,行有所止。”做人做事,得先学敬畏,才会懂得是非和分寸。祢衡自恃有才,为人十分高傲。他少年时便因文采和辩才出名,被孔融举荐给曹操。曹操起初很看重祢衡。但被他多次辱骂和顶撞之后,曹操动了杀心。然而碍于祢衡的虚名,曹操不方便亲自动手,就将他推荐给刘表,打算借刀杀人。刘表同样对祢衡忍无可忍,可他人老成精,也没轻易动手。又把祢衡送到黄祖帐下。祢衡仍然狂傲,竟敢指着鼻子大骂黄祖。可这次他没那么走运,因为黄祖是个粗人,一怒之下就要血溅三尺。于是,祢衡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狂生,就这么丢了性命。天赋和才华,的确是一个人的资本,可以为奋斗之路开辟些许捷径。但是,不该因此就恃才傲物,失去了敬畏之心。一旦心无所惧、乐而忘形,就离惹祸上身不远了。《后汉书》中“四知先生”的故事,讲的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。“四知先生”名为杨振,他任荆州刺史的时候,曾举荐王密为官。王密感激于心,准备了重礼,特意趁着夜色前去向杨振致谢,并劝说到:“恩人请收下吧,深夜无人知晓。”不料杨振一口拒绝道:“天知、地知,你知、我知。如何说没人知道呢?”《围炉夜话》中有言:“立身之道何穷,只得一敬字,便事事皆整。”一个人,无论身份贵贱、段位高低,心中有敬畏,必然不会坏了规矩、乱了方寸。要对得起天地良心,遵循言行规范,谨守做人底线。如此慎言慎行之下,便知什么才是真正的无畏。这才能一往无前,在心有所想时,事有所成。不自满者受益北宋诗人林逋曾说:“器满则益,人满则丧。”要知道,天外有天。在这个世界上,总有许多比我们厉害的人。所以,人可以有傲骨,但绝不能有傲气,否则,迟早要吃亏。《史记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:战国时的将领赵括,自幼熟读兵法。每每谈起兵事来,即使是父亲赵奢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,也时常处于下风。渐渐地,赵括善兵事的名声不胫而走,他也因此接替了老将廉颇,领战长平。可是他自诩熟读兵书,一到长平就全面变更了作战部署,甚至还擅自更改军法。赵括自命不凡,完全不听副将谏言,导致赵国大败。赵括不仅自己战死沙场,还连累麾下四十余万大军被敌人坑杀。经此一役,赵国元气大伤,很快被秦国灭亡。得不到好处,往往只是最温柔的惩罚。许多时候,不受益则受损,才是最残酷的现实。虚怀若谷,从来都是人最宝贵的一项能力,既决定人生的下限,也能不断提高成就的上限。至于能吸纳多少有益的东西,取决于每个人气量的大小。三国时期,吴国重臣吕岱官至大司马。吕岱能够位高权重、名声显赫,是因为能虚心接受批评。徐厚就是吕岱难得的诤友,时常毫不留情地指出他的不足。吕岱不但不恼,反而与之更加亲近。徐厚死后,吕岱俯身哭诉:“徐厚啊!没有你,谁还能指出我的过失啊!”正所谓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格局都很大,一句难听话不会让他们愤怒,反而会促使他们自省。以谦虚的态度深度思考,就能迎接更好的自己。所以,有本事的人,往往谦卑虚心;聪慧的人,往往藏巧于拙。不自是者博闻俗话说:“骄”字不倒,前进不了。自信是好事,过度自信却是坏事。有位年轻人对法门寺住持释圆诉苦,称自己酷爱丹青,却找不到比自己优秀的人拜师。释圆听后淡笑:“老僧先看看施主画技如何?就请画组茶具吧。”年轻人寥寥几笔,便绘就一幅茶壶徐徐注茶的画面。也不怪他神态倨傲,看那茶气氤氲、栩栩如生,便知他画技非凡。可释圆却说:“施主画错了,杯子怎能画在茶壶之下?”年轻人一愣,问:“大师,茶壶如果比杯子低,怎么能把水注入杯中?”释圆抚掌大笑:“施主既然懂得这个道理,就该把你的杯子放低才是。”年轻人听后顿悟,拜谢而去。真正的智者明白:自以为是,只能封闭自我成长之路。唯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,摆出虚心求教的姿态,才能博采众长,不断成长和进步。《弟子箴言·崇礼让》有曰:“有一分谦退,便有一分受益处。”水低成海,人低成王。把身段放低些,成功的机遇更多些。大书法家柳公权年少时,曾写:“会写飞凤家,敢在人前夸。”一个老汉看得直摇头,说:“这字没筋没骨、有形无体,也值得在人前夸?”见柳公权一脸不爽,老人又说:“城里有个老人用脚写字,都比你写得好。”柳公权便去拜访城中那无臂老人,发现果然写得极好。于是他虚心拜师,得到一纸秘诀:“写尽八缸水,砚染涝池黑;博取百家长,始得龙凤飞。”柳公权从此发奋练字,终于自成一派,成为了书法名家。不自以为是的人,乐于走出自鸣得意的小圈子。认清自己的短处,才能看到他人的长处。而向别人诚心讨教,正是让自己见识广博的不二法门。有人说:“人应像菩萨,眼睛向下,常常自我反省;嘴角朝上,时时自我满足。”为生活打拼的成年人,累是肯定的,觉得苦也是应该的。可纵使我们能够暂停奔波的脚步,也不该拒绝叩问自身:生活,是不是都由自己掌控?反思,向来是飞跃前的准备。通透,恰是生活变好的前提。因此,请不要对这四个“不自”浑然不觉。希望每个人年老时,都能对自己说:“我一路走来,既从容又坦然。”-END-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qingmazia.com/tmzly/115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