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生天地间,庄农最为先”、“庄户地里不打粮,万般买卖倒了行”。农耕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大计,农民在漫长的岁月中,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生产经验,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。

农村耕地,主要是春耕和秋耕。耕地前要将备好的肥料运到地里,还要整修好耕具,主要犁、耙、耩子、拖车,三牛担二牛盘等,缺少的要事先添置。制作新犁,叫投犁。当时使用的老式犁,拱形,长约两米左右,重约三十公斤左右,犁底木镶着生铁铲状的犁头,犁头上边偏斜着安有光滑明亮的犁铧。犁前边有个拖头,它实际上是犁的准星,也有控制耕地深浅的辅助作用,只要是直耕地,拖头压哪里,犁就耕哪里。一犋(两头)牛,拉这样的犁,一天能耕地二亩地,深度一般在十六七公分左右。这深浅由犁把手前面的两个“犁揌子”(一头厚一头薄的木楔子)控制,前低后高就耕的深,前高后低就耕的浅,这要由扶犁手根据牛的强弱和地的松实程度灵活掌握。

与犁配合使用的是耙,耙长两米左右,宽六七十多公分,做耙必须用硬木料,它是用两根耙梃四根横撑做成长方形木框,两边耙梃上各镶着十根左右的铁耙齿做成的,耙齿扎进地里部分有七八公分。耕起的地垡头很不实落,用它耙几遍就平实疏松了。在正常尺寸内,犁长一点耙短一点好使,能耕深耙细,但牛拉着沉重,有“长犁短耙,神牛害怕”之说。

在找工匠修制大件的同时,各户都要整理耕套。要用细腊条、柳条或荆条等编成牛笼嘴,用苘麻拧好打牛鞭和撇牛绳。撇牛绳很长,一般是把苘麻用手搓成单股细绳,再把它两次双起来纥成三股绳,长度约有十米左右,一头拴在当墒牛左犄角上或直接拴在牛鼻子上,一头拴在犁把上,耕地时由扶犁手用这绳指挥牛。

耕地时,需要牛向右偏,就撇一下,同时喊:“右拐,右拐”;需向左偏就拉一下,同时喊:“左拐,左拐”;用撇绳的松紧给当墒牛以指令,当墒牛总是向拉紧绳的一边或耸绳的另一边拐,牛就走正了。到了地头需要从右边回头的时候,扶犁手向右拉动撇绳,一般吆喝“拐啦,拐啦”,当墒牛就会主动的带着另外的牛从右边转回头来,沿原墒沟往回走。如是需要从左面回头,就用撇牛绳撇耸动一下,同时喊:“左拐啦!”耕牛就会从左边回过头来。多次重复后,再来到地头,扶犁手只要吆喝一声“拐啦!”耕牛就会主动地按上次回头的方式回过头来继续耕地。

耕一块地一般从中间起耕,先扶耕后劈耕,耕的两边很整齐,没有空犁隔,垡头也均匀。由于犁铧偏斜着,犁垡是向一边翻的,耕过的地能把下边的土翻上来,把上边的土掩下去。地耕完后,如果地比较松软,就把犁放到耙上,牛拉着耙地,来回的耙了一两遍,垡头基本都打破了;如果地太潮湿,过粘,就要晾垡头,待三两天后,土块松软了,再耙地。一般耕过的地要耙二遍才能把透,这是很重要的,民间有“只耕不耙,误了庄稼”之说,因此,耙二遍地要狠、要实。扶犁手要把撇牛绳拴在耙梃上,依此为依托,人横站在两个耙梃上,让牛拉着前进。老把式站在耙上很自如,如果耙内因植物根茬等杂物聚集形成了“耙拥子”,他能把身体重心移到前脚上,后脚一抬,用撇牛绳将耙梃一提,就能把“耙拥子”甩掉。有的平站在两个耙撑上,左右脚轮换使劲,使耙在行进中扭来扭去,削高填凹,把地耙得格外平整,还有的站在耙上,边耙地边唱使牛歌,我们都是叫“打号子”,声音高亢清亮,响彻田野,很有韵味。

许广洲

赞赏

长按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地址
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多少钱
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qingmazia.com/tmzyf/31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