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海习俗丨端午节
《威海卫志·疆域志》风俗:端午——食角黍,饮雄黄酒,门悬蒲艾,人簪艾叶,儿女系五色比于臂,以辟邪。 端 午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,俗称“五月端午”,为境内较隆重的传统节日。早饭家家吃粽子和鸡蛋。是日,老少皆早起,儿童戴绣有避邪或吉祥图案的新肚兜,手脖、脚脖系上五色丝线,谓之“搿五线”,胸前戴用苘麻扎制染成黄、绿二色的小炊帚、小笤帚,意为驱五毒、保安康;青年男女则戴香囊,内装雄黄等中药及香料,以驱邪祛秽。 日出之前,人们要带着手巾到野外禾苗和春草茂盛处“拉露水”,据说端午节用露水洗脸擦眼,一年不害眼病。“拉露”时还要顺便拔一把艾蒿和新麦,回家悬于门框上,采桃枝系布猴挂于街门檐前正中,意在驱灾辟邪。文登、乳山妇女还要头插藁本(俗称藁麦)枝叶,着盛装到庙宇观神像,称“端午耍庙”“串庙”。 过五月端午挂在门上的艾蒿和新麦,境内俗称“艾子”(爱子),年内有婴儿出生的家庭一定要妥善保管好,待新生儿过“三日”时,用“艾子”烧水洗澡,据说可保百病不生。 新中国成立后,境内庙宇神像拆除,“耍端午”“串庙”之俗废。20世纪60年代,农村儿童戴肚兜、搿五线的时有所见。80年代后,拉露水、搿五线等习俗渐消,挂艾蒿、包粽子、吃鸡蛋之俗沿袭至今。 摘自《威海市志》 赞赏 |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qingmazia.com/tmzyf/1890.html
- 上一篇文章: 这些东西不仅能降魔,还能盘玩
- 下一篇文章: 民国义县志中卷之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