浣溪沙

(宋)苏轼

麻叶层层苘叶光,谁家煮茧一村香?隔篱娇语络丝娘。

垂白杖藜抬醉眼,捋青捣麨软饥肠。问言豆叶几时黄?

据说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当知州时写的。历史记载那年是公元年,当年春天徐州大旱,“冬无雪而春不雨,烟尘蓬勃,草木焦然”,老百姓的生活即将陷入困顿。

眼见春旱连夏旱了,老天再不下雨,百姓将无以为粮了。作为父母官,苏轼爱民如子,见不得老百姓受苦,于是亲自带着一众官员到城东的石潭求雨。

一番求雨仪式过后,终于在小满那天普降甘霖,而且连下几场,不仅缓解了徐州的旱情,连干涸见底的石潭都蓄满了水,见此场景,百姓无不欢呼雀跃,苏轼更是喜不自胜。

在求雨成功后,苏轼进行了谢雨仪式。在谢雨之后他漫步田间地头,看着农民的忙碌身影,以及万物在初夏蓬勃生长的场景,苏轼写下了《浣溪沙·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》。

文章开篇的这首词正是其中第三首。这首词写得很有农村小满时的情趣。你看,苘麻茂密的叶片上,晶莹的水珠反射着阳光,桑蚕开始结茧,家家户户都在煮茧,满村飘香。

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拄着拐杖向苏轼走来,他抬起朦胧的醉眼告诉知州,幸亏下了喜雨让春麦长势见好,他们暂时采摘一些青穗磨成粉,聊以充饥。苏轼在想,如果黄豆成熟了,饥荒就可度过,只是不知黄豆何时才能成熟。

这首词不仅告诉我们古时小满农家的风俗,更告诉我们小满节气时的天气好坏直接影响了农家的生活。因为农作物的成长在此时进入了关键阶段。小满要有充足的水分,如果“小满小满江河渐满”,老天就会赏口饭吃。

我们通过了解苏轼,从而明白每个人生命中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?当然就是“小满”了。

其实,在二十四节气名称中,“小满”是最具哲理含义的词。经历了悠久农耕历史的中国人,做人做事都遵循着天道,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观。

这种哲学观简单地讲就是朴素的天地自然观。人与万物同体,经历着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,所以二十四节气不仅蕴含着我们的生命观,也包含着生存观。

古人对“满”的理解十分深刻。《荀子·宥坐》曾记载孔子的一件事,我想这是先哲对“满”做出的最好解释:

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歆器焉。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“此为何器?”守庙者曰:“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”孔子曰:“吾闻宥坐之器者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”孔子顾谓弟子曰:“注水焉!”弟子挹水而注之,中而正,满而覆,虚而欹。孔子喟然而叹曰:“吁!恶有满而不覆者哉!”

水满则溢,月满则亏。而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典籍《尚书》当中的一句话,大家可能会更容易理解——“满招损,谦得益,时乃天下道”。一个人只有谦虚谨慎才能不断取得进步,否则就会走下坡路。

苏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他谦虚谨慎,为人豁达开朗,当官心中装着老百姓,不管在哪里做官,也不管做多大的官,始终把自己的姿态放得低,所以他能够得到百姓们的拥戴。

人不能“大满”,“小满”即可,谦虚行事,那么万事知足,你才可能做到功德圆满。

这不仅又让我想起一个关于“茶壶和茶杯”的故事,它应该是出自佛家智慧。

话说一个年轻人,他心中充满了困惑却无法得到解答,整天闷闷不乐,经人指点来到一个寺庙向主持寻找答案。他对主持说:“我现在一心一意要学画画,可一直没能找到令我满意的老师。”

主持听了,微微一笑,反问他:“你真的没有找到一个老师吗?”年轻人回答说:“是的,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,他们的画技甚至还不如我呢!不配做我的老师!”

主持话题一转:“贫僧最大的爱好,就是品茗饮茶,特别喜爱那些造型优美又清新的古朴茶具。施主是否愿意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呢?””

年轻人听了,大手一挥,拍着胸脯说道:“这有什么难的,小事一桩嘛!”只见他在纸上挥毫泼墨,寥寥数笔就画出了一个茶杯和茶壶来。

主持看了他的画笑了,盯着年轻人的眼睛说:“施主,你的画画得确实很好,可惜你画错了茶杯和茶壶的位置了!应该是茶杯在上,茶壶在下。”

年轻人听了,哈哈大笑,一脸不屑地说:“大师您搞错了吧,倒茶时哪有茶杯在上,茶壶在下的道理啊?”“对呀,你既然要学习,只有把自己放低,否则,茶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呢?”

年轻人听了恍然大悟,原来不是自己找不到满意的老师,而是自己太过自满,无法再接纳别人的观点意见,失去了再进一步的动力了。

就像管子所说:“海不辞滴水,故能成其大;山不辞土石,故能成其高。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,壁立千仞无欲则刚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!

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,都会经历由空到满的过程。有的人,可能一次就把心“注满”了,再也无法容纳外界半滴之水,最后往外溢出而渐渐空虚,直至一无所得。

有的人,在不断地学习中悟得虚心的道理,“小得盈满”保持中庸,将自己“放空”,不以自己为“满”,悦纳自我,接纳他人,始终保持谦虚谨慎,方可获得欢喜人生。

人生“小满”,才是每个人最好的生命状态。可能我们一时无法领悟,但是,只要经过不断地历练,不断地思考,最终就能实现。

祝愿每个朋友的生命里都拥有这个美好的状态,在心中,不在身外。

浣溪沙·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(其五)

(宋)苏轼

簌簌衣巾落枣花,村南村北响缲车。

牛衣古柳卖黄瓜。

酒困路长惟欲睡,日高人渴漫思茶。

敲门试问野人家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qingmazia.com/tmzyf/1009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