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准备,《七砣平房藏秦私印》终于要面世了。谱中刊录了七砣平房所藏秦私印的一部分。其中的官印未收录,原因有二,一数量少,暂不成体系。二有些官印性质还不是十分明确,需要做进一步考证。在印谱交付印厂之前,偶然在一本论文集上见到一篇文章,其所谈关于秦漆器上铭文的一些问题,正好与七砣平房一枚藏印相关。暂借印谱刊布机会,谈谈这枚印的一些相关问题,不妥之处还望同道中人给予批评指正。此印铁质(或为含铁量较高的合金),揭如图(一)、图(二)、图(三)所示,印体原来的形状应该呈楔形,纵向残存3.90厘米,横2.57厘米,印面也有些残损,印面纵2.57厘米,横1.51厘米,从上揭图(三)拓本可以清楚地释出印文即“安素”两字,朱文。很显然,这是一枚烙印。

图(一)

图(二)

图(三)

检历来战国秦汉漆器上出现的铭文可知,其多与“物勒工名”制度有关。“物勒工名”出自《吕氏春秋》[1],最基本的功能,是能有效追溯产品质量。从目前遗存的资料考察,这项制度在战国时期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已经普遍实施。从出土战国到汉初漆器上铭文的字数和内容来看,秦漆器上铭文字数较多,内容也比较详细,格式也有一定规律可循。如年,湖北文物部门对睡虎地十一号秦墓(出土《秦律》简)附近十座墓葬(编号分别为M29、M30、M31、M33、M34、M36、M35、M39、M1、M2)进行了发掘,共出土漆器件[2],其中有些漆器带有铭文。铭文形式有三种,烙印、针刻和漆书。文字内容分三类。一,管理机构,如“亭”“咸亭”“咸市”等。二,制作人,如“宦里口”“钱里口”“安里皇”等。三,工序类别,有四种,“素”“包”“上”“告”,大部分为烙印,个别有针刻。这些战国秦到西汉漆器多次出现的单字烙印,或“素、包、上、告”四个字与其他字的组合烙印,都是烙在漆器胎体上的。目前,学界比较统一地认识是:这四个字分别代表漆器的四道制作工序[3]。即“素工”“包(?)工”“上工”“告(造)工”。从所见出土漆器上的铭文来看,凡有“素”的,其时代呈现一定的连续性,可见这道工序从战国(前2世纪)到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(公元71年)的近年时间里是没有间断过的[4]。“素”即素工,这一点在学界已成共识。但“素”这道工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,目前还有争议。这里谈谈我们对“素”的认识。一.何为素工“素”,《说文》:“取其泽也”。郑玄注:“以其质未有文也”[5]。从而得知,“素”指光素而无纹饰。即“素”是漆器制作过程中,制胎打底的一道工序。二.从漆器种类分析“素”工具体工作内容漆器胎分为无胎、有胎两类。有胎的又可分竹、木、金属胎三种。纻胎也称无胎。纻:《说文》:“麻属,细者为絟,粗者为纻[6]”。纻就是粗麻。纻胎就是在晾干的泥模具上,用麻反复缠绕,反复刷漆,待晾干定型后,打碎泥模具而制成的胎。竹、木、金属胎是用竹、木、金属经挖、切削、弯折成型后打磨制成胎的。所以纻胎是不需要打磨的。在出土的纻胎漆器(大约出现在西汉中期以后)上并不见“素”字烙印是合乎逻辑的。竹、木、金属经过挖、切削、弯折等加工成型后,需要在其表面(包括器物内外壁)缠裹麻布刷漆,修补坑洼和填补缝隙,另外缠裹麻布刷漆也可以增加胎体与漆的粘合度。这道工序就称为“素”。元陶宗仪在《南村辍耕录》中说:“凡造漆碗碟盘之属,其胎骨责梓人以脆松劈成薄片,于旋床上胶黏而成,名‘卷素’[7]”。“素”与制胎的关系再一次得到印证。那么,战国秦汉漆器上的铭文“素”也应该是制胎的一道工序。从现有资料看,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两项,以竹木加工胎体,在成型胎体表面“披麻、批灰”。三.素工拾零中国北方有不少明清遗留的大漆家具。从其表面破损处可以清楚地看到,在漆面与木骨之间有一层由麻和灰构成的夹层,业界称“批(披)麻灰”。麻是麻布,灰是砖灰(砖磨制的细粉)。其工艺是将麻布缠绕在木头外,用猪血调制的灰泥“批”上去,称披麻、批灰。工艺与战国秦汉漆器的“素工”极为相似。朝鲜乐浪遗址出土两件汉代漆器。乐浪王盱墓出土的永平十二年(公元69年)蜀郡西工造纟夹纻盘和永元十四年(公元年)蜀郡西工造木案。这两件漆器铭文包含有明确纪年、产地和制作工序及制作人名。其中有“行三丸”和“三丸行”的铭文[8]。郑注《考工记·轮人》[9]译注说,在制造车毂时,“丸漆之,干而磨平”。“丸”通“垸”。垸,《说文》[10],“以桼和灰而髹也。”在这两件漆器制作工序中未见“素”或“素工”,但“丸”的出现代替了早前用的“素”。这也可以进一步解释“素”工的内容。《考工记》没有把漆器专做论述。而明黄成《髹饰录》[11]把战汉时的“素”称作“垸漆”,书中还对垸漆所用的灰有详细记载:“一名漆灰。用角、磁屑为上,骨灰次之,砖灰、坯灰为下。”漆器由于其优良的实用性,从而被广泛使用。其制造工艺和规模在战国秦汉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。大量漆器的出土,也印证了这一点。如西汉马王堆墓出土漆器达多件,其中有9件上有“素”铭文。就目前所见资料,带“素”铭文的秦漆器共4件,均出土于云梦睡虎地。两汉出土漆器中有35件带“素”铭文,出土地域比较广。在全部战国至两汉出土的漆器中带“素”铭文的比例并不高。究其原因,可能有两方面:一,物勒工名制度并没有严格地实施。二,由于“素”铭文均烙在胎体上,经过后续的多次上漆打磨,有的已经模糊不清,甚至踪迹全无。在战国秦到汉初的漆器上只能看到“素”“包(?)”“上”“告(造)”四道工序。而到了西汉晚期,漆器的制作更加成熟,分工也更加详细。如鹞子岭汉墓(M2)出土的元延三年(前年)广汉蜀郡工官“铜耳黄涂棓(同杯)”上的铭文[12],分别列出了“素工戎”“髹工真”“上工矿”“铜耳黄涂工诩”“画工尊”“氵月(彤)工威”“清工顺”“造工贺”等八道工序。解释了“素”工的具体所指之后,再来谈对“安素”烙印的一些认识。通过图(四)[13]汉印与图(五)[14]秦印的字形比较可知,该印年代下限当不晚于汉初,而秦的可能性更大。

图(四)、图(五)

如前所述,“素”是表示漆器制作的一道工序已经没有疑问。但“安”所指的内容还不是很确定。现从纵、横两个维度进行一些比较和梳理。1.纵向比较序号出土时间、地点年代器名铭文出处1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(M8)战国晚期漆圆盒外底烙印“素”《云梦睡虎地秦墓》编写组:《云梦睡虎地秦墓》文物出版社,年2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(M11)战国晚期至秦代漆圆盒针刻“素”《云梦睡虎地秦墓》编写组:《云梦睡虎地秦墓》文物出版社,年3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(M33)秦代漆耳杯耳上烙印“素”云梦县文物工作组:《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发掘简报》,考古,年14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(M34)秦代漆耳杯耳下烙印“素”陈振裕:《楚文化与漆器研究》,科学出版社,年年湖北云梦秦墓(M47)西汉初年漆盘外壁烙印“素”湖北博物馆:《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》,《考古学报》,年46年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西汉(前年)漆圆盒肩部烙“口市素”,底部烙“成市素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:《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》,《考古学报》,年4漆盂外底部烙“成市素”年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西汉早期漆器烙印“成市素”陈振裕:《楚文化与漆器研究》,科学出版社,年年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西汉早期漆耳杯疑“素”?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:《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》,文物出版社,年漆耳杯烙印“口府素”表(一)表一列出的是目前所公布的战国晚期到西汉早期的带有铭文的漆器,大致以器物年代先后为序。战国晚期到秦代有四件带“素”的漆器,除一件针刻外,其余三件均为烙印。西汉早期共有带“素”漆器六件,均为烙印。最晚公元前年,漆器已经出现“成市素”,“成”就是成都简称[15]。西汉陶器上常见“某市”“某亭”戳记,“某市”即为某地市府作坊的标记,并且地名为二字者,大都省一字,一般省去第二字,[16]。这种省字规律在秦代器物上也有体现。《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》第68页著录一枚秦砝码,一面刻“咸亭”[17]。“咸”是咸阳的省称。纵向比较的结论是,在秦代到西汉早期出现的代表地方官营手工业作坊的烙印中,有把地名省写为一字的情况。2.横向比较

图(六)

图(七)图(八) 在睡虎地出土的,带有“素”烙印的漆器上同时还有“咸亭”或“亭”烙印,应该是漆器产地管理机构。 秦代陶文常见“某里某”或“某某里某”[18]。“某里”是地名。“里”后面的“某”为人名。睡虎地秦墓漆器也有这样的针刻铭文[19]。到西汉中后期,这样的铭文更加普遍。由此看来,这种制作人的铭文是有规律的,即:地名+人名。所以“安素”不可能是制作人烙印。在云梦睡虎地出土的同一件漆器上既有“素”烙印也有“某里某”针刻,这也可以说明“安素”不是漆器制作人烙印。云梦睡虎地M34号墓年代明确为秦统一后。共出土漆器五十件,其中有一件漆盂图(八)外底有“亭上”,“亭”为秦基层行政单位,“上”为“上工”省写。烙印组合为:行政单位+工序名。另,在睡虎地同期M33号墓出土一件椭圆奁,盖外壁有“亭上”“王(壬?)”“咸亭上”“包(?)”烙印铭文,底外壁有“咸”“王(壬)”“亭上”“咸亭”烙印铭文,外壁有“告(造)”烙印和一些针刻文字图(六)、图(七)[20]。

地名

机构工序名咸亭上咸亭咸

亭上

表二

表二是对睡虎地M33、M34号秦代墓中出土漆器烙印铭文的分项统计,从表中可以看出,在秦代漆器制作管理机构的印章格式并不统一。具体到管理某工序的印章既可以是:地名+工序或机构+工序,也可以是:地名+机构+工序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有八件带“成市素”烙印的漆器,一件带“‘乡’‘素’”烙印的漆器[21]。这些烙印铭文也显示,到汉代这种印章格式依然没有完全统一,但已经趋向于:地名(省称)+管理机构+工序的格式。综上所述,我们认为“安素”的“安”即某地的省称。以“安某”命名的地名在秦汉时期有很多,但此印极有可能是安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[22]:“河東郡,秦置。……县二十四:安邑,……魏绛自魏徙此,至惠王徙大梁。”《诗经·唐风》:“山有漆,隰有栗。”唐为周代诸侯国名,即后来的晋国。可见晋国是传统生漆产区。春秋末战国初,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,安邑曾为魏国都城之一。安邑即今夏县,地理位置东经度-度、北纬35度-40度,正好在曹金柱先生所考证的中国秦至清代漆树地理分布[23]的范围之内,并且安邑距黄河不远,也在秦汉时期漆树主要分布地之一的黄河流域范围内。有了生漆资源,漆器生产便有了得天独厚之利。现有的大量考古资料证明:战国秦汉漆器的主要产区是咸阳、巴蜀、荆楚地区,这些地方都有着丰富的漆树资源保障。“安素”烙印,或可佐证文献记载之实,同时又能填补“安邑”也曾一度作为漆器产地的历史空白。年12月

注释:

[1]许维遹:《吕氏春秋集释》,中华书局,年。

[2]云梦县文物工作组:《湖北云梦睡虎地秦汉墓发掘简报》,《考古》,年第1期第28-47页。

[3]陈振裕:《楚文化与漆器研究》,科学出版社,年第页。

[4]聂菲:《马王堆汉墓漆器“素”铭文及相关问题研究》,《江汉考古》,年第4期第88页。

[5](清)桂馥撰《说文解字义证》,齐鲁书社,年第页。

[6]同[5]第页。

[7](元)陶宗仪撰,李梦生校点:《南村辍耕录》,年,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,上海古籍版社,第页。

[8]孙机:《关于汉代漆器的几个问题》,《文物》年第12期第50页。

[9]徐正英,常佩雨译注《周礼》,中华书局,年,第页。

[10]同[5]第页。

[11]王世襄编著《髹饰录解说》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年,第22页。[12]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州市芝山区文物管理所:《湖南永州市鹞子岭二号西汉墓》,《考古》年第4期第53页。

[13]罗福颐:《增订汉印文字徵》,紫禁城出版社,年12月,第页。

[14]许雄志:《秦印文字彙編》,河南美术出版社,年9月,第页。

[15]俞伟超、李家浩:《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——从成都市府作坊到蜀郡工官的历史文化》,《考古》年第6期第页。

[16]俞伟超:《汉代“亭”、“市”陶文》,《文物》年第2期第34页。

[17]熊长云:《新见秦汉度量衡器集存》,中华书局,年,第68页。

[18]张小东:《戎壹轩藏秦系陶文》,西泠印社出版社,年。

[19]左德承:《云梦睡虎地出土秦汉漆器图录》,湖北美术出版社,年,第页。

[20]同[2]。

[21]同[4]第84页。

[22](汉)]班固撰,(唐)颜师古注,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,年6月,第页。

[23]曹金柱:中国秦至清代漆树地理分布的史料考证(前篇)中国生漆,年,1(1),第38-41页。

文雅堂网络书店文雅堂网络商店平湖玺印篆刻博物馆开放时间:9:00-16:30(周二至周日)浙江省平湖市锦绣路18号邮编电话86--邮箱pinghuxibo

.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qingmazia.com/tmzyf/9937.html